
我无比自豪,因为能置身于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,半年来,每个人的默默付出、全力以赴、团结拼搏、同甘共苦、无怨无悔都让人刻骨铭心。仅用今天这篇日志,铭记2015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“光之翼”团队的每一个人:肖彬、王斯丙、姚博伟、李广坡、王熙文、贺战男、张卓越、刘小飞、谢秀川、李治,为你们喝彩!
我无比自豪,因为能置身于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,半年来,每个人的默默付出、全力以赴、团结拼搏、同甘共苦、无怨无悔都让人刻骨铭心。仅用今天这篇日志,铭记2015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“光之翼”团队的每一个人:肖彬、王斯丙、姚博伟、李广坡、王熙文、贺战男、张卓越、刘小飞、谢秀川、李治,为你们喝彩!
杨涛 教授 2015年11月6日从来没有想到会为一个比赛准备这么久,从五月份开始,到10月底比赛结束,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,抢时间,只为能让飞机每一次都安稳着陆,多一分安心,然而,事与愿违,出发前一天,才将整套系统打通,不安与烦躁伴随着前往赛场的我们。 还记得,第一次与航空学院的伙伴们联调,地址在星天苑的操场,太阳火辣,没有一处遮阳之地,但是大家似乎并没有异样的情绪,每个人各司其职,安装飞机、布设相机、驱赶跑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,忙却不乱,烦而不燥。尽管期望凡事都做的有条不紊,但却敌不过一时的马虎大意,飞行最后一个起落时,因为忘记检查飞机动力,而导致飞机动力消耗殆尽而坠毁,损失一架飞机和其他一些载荷(包括一个激光灯和一部手机)。细节决定成败,不能抱侥幸心理。 如果说第一次联调是为了磨合队伍,那在新北川的联调,就是为了锻炼队伍。在这里,我们经历过黄沙漫天,恍如“仙境”,也经历过暴雨如注,狼狈不堪;经历了头顶烈日的往返疾跑标定实验,也经历了漂泊大雨下仓皇地收拾物品。团结,互助,有爱表现在每一个队员的行动上,话语中。也是在这里,光学导引第一次将飞机安全导引着陆,虽然离要求还有一段距离。 到达比赛现场,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只剩下4天。为了珍惜这仅有的时日,所有队员每天4:30起床,5:30左右到达比赛场地,开始一天的准备,风雨无阻。这些天里,我们练习了快速标定,从最开始的几个小时,到十多分钟,再到五分钟,再到3分17秒,一次次的奔跑,一次次的改进,只为能够减少一些准备时间,不让光学导引占用过多的时间而导致扣分失利。这些天里,我们经历过设备安放完毕就天降暴雨,但没有人在意被水淋湿的衣服,被水浸泡的鞋履,即使冷的瑟瑟发抖,也会打着伞,静静地守护设备,等待雨停。 虽然有过充分的心理准备,却没想到会以如此的结尾收局。尽力了,就不后悔,参与了,就不遗憾。能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,是一种享受。
王斯丙在萧瑟的秋风中,我们结束了第三届无人飞行器创新大赛的征程,这一路走来,我感概良多。北川的黄沙漫天,安吉的阴雨绵绵,清晨的嘹亮鸡叫,深夜的皎洁月光,依旧萦绕在我的脑海,面对重重的难题,我们没有放弃。预赛中,当GPS干扰器开启,全场裁判的赞赏,就是对我们实力的肯定,在我从没有掌声的决赛场中走出时,心中已了无遗憾。 在这次比赛中,我们计算机学院与航空学院联合,组成了西北工业大学“勇翼”代表队,参加固定翼竞技类项目的比赛,在近6个月的攻关中,我们完成了“光之翼”光学导引着陆系统、投弹标志识别系统,并在比赛过程中完美地完成了相应任务。在6个月的配合中,我们和航空学院的队友一起面对恶虐的环境,一起解决各种突发问题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在整个比赛过程中,我们“勇翼”队所有队员团结一致,配合默契,展现了我们西北工业大学的良好风貌。 在这次比赛经历中,我学到了很多。这大概是我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投入最多、历时最久、最复杂、最接近实用的一个项目了,在整个过程中,我发现了了自身的很多不足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,从师长和队友身上都学到了很多,自己的技术水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。 这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,我们的确努力过,我们确实有实力,但我们依然走不到最后,这就是人生。在自然面前,人类依旧是渺小的,总会有你无法控制的东西来推动事物去变化。我们要擦亮我们的双眼,在成功之后不盲目自信,在失败面前不轻易放弃,实事求是,一步一步走向极致。 中航杯无人机赛欠我们一个冠军,若干年后,我们的师弟师妹们将会代我们将奖杯举起!
肖彬这是迄今为止自己参加过的最大型的比赛了,而如今回想起来,又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了。或许对每个人来说,这都是一场修行,对自己极限的挑战吧。这里,留下了令人难以忘却的欢乐和汗水。忘不了烈日炎炎下那奔跑的步伐,忘不了那激烈的讨论,忘不了雨中做实验时每个人认真的眼神,更忘不了每次实验成功时每个人脸上绽放的笑容…… 这次比赛准备了很长的时间,期间遇到了千奇百怪的问题。初期队伍组建起来时,多数人还是显得那么生涩,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认真。顶着烈日,验证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,很快的,不管男生女生,都被晒的黑黑的。这场比赛,将大家集中到了一起,大家都放弃了自己手中的事,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场比赛中,可以说,比赛的成功是每一个人用汗水换来的。多少次为了实验而忘记了吃饭,多少次来来回回的奔跑在那长长的跑道,多少次被突如其来的雨水淋个通透……这个过程,每个人都成长了,每个人的身上都闪耀着发光点,值得自己去学习和仰望。 整个比赛也可以说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。由于系统的复杂性,所需要的准备时间要大大多于其他队伍,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将时间压缩到极致。为了争取那几秒钟大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。可是,不断的有新的问题出现,但没有一个人说放弃,尽管已经到了比赛前期。大家不停的说着鼓励的话,鼓励着他人,或许,也在鼓励着自己。比赛即是实验,因为控制程序一直在修改,但是已经没有机会去进行验证了。比赛时,当看到打开GPS干扰机后飞机那平稳的姿态,我笑了,顿时感觉身心是那么的轻松,又有点想哭的感觉,我们终于成功了,那么久的努力和付出,都是为了这一刻,来的是那么晚,又是那么的突然,但依旧掩盖不了它为每个人带来的喜悦。 经历过暴晒、饥饿、暴雨、黄沙、蚊虫和寒冷,这一切,依稀如在昨日。这是一个能吃苦的团队,这是一个为了目标而全力拼搏的团队,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,这是一个即便眼含泪水也要向前奔跑的团队,这是一个让我终身为之骄傲的团队。
李广坡能够参加这次无人机大奖赛,我感到很荣幸。比赛结束后,无论结果如何,我心里更多的是感动和感激。 首先是这个团队带给我的感动,我们团队虽然人数较多,但是却能工作的有条不紊。将近半年的备战,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恶劣的天气,棘手的难题,最终都被我们一一化解了。每当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,都会有队友告诉我们“我们是一个team”。是大家的相互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我们完成这次比赛,这次比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艰辛都会成为大家共同的难忘经历。 其次是大家的拼搏精神,在比赛准备期间,我们总是赛场中最早去和最晚回的那支队伍,面对高压和严重的睡眠不足,大家没有怨言,都在为这次比赛拼尽全力。 最终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次比赛得到的历练,学到的知识,以及对以后学习的思考。无论失败也好,成功也好,有关无人机的研究都需要继续。比赛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,给了我们今后改进的空间。与其说这是一次比赛,不如说这是一次让我们能够参与到国家航空事业的机会。这次比赛中所涉及的难点,都是现在我国航空急需解决的问题,最为高校的专业学生,我们应当了解并参与其中。 感谢这次比赛让我有机会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,让我有了如此难忘的经历,这次比赛中我看到了许多训练有素的团队,还看到了许多和我们一样努力拼搏的团队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,若不是这次比赛,我就不会有机会接触到无人机,不会看到许多绚丽的表演,更不会去了解更多关于航空的知识。虽然这次比赛结束了,无论结局如何,都让我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规划,希望今后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无人机做出贡献。
张卓越这一次的无人机大奖赛中,我们实验室的小伙伴们负责了光学导航和靶标检测两个部分。而我们为这次比赛的备战,时间跨度是从五月初到十月末,我们的实验场地,从西安移到北川再移到安吉。我们遇到过暴雨天,经历过沙尘暴。不同的地点,相似的断头路,相似的跑道,总是在荒郊野外,甚至没有厕所。杨老师曾经戏称,我们从四川的“黄土镇”移到了浙江的“黄土镇”。我们实验环境虽然艰苦,现在想想却有些怀念。 我们团队异常团结,大家总是相互理解,一起讨论,一起为了这次比赛奉献自己的力量。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呆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,因为能够感受到每个人对这次比赛的热情,大家齐心协力为做好这个系统而努力,感觉特别好。 杨老师的精益求精,肖彬的严谨细致,王斯丙和李广坡的临危不乱,卓越的机智,每个人的闪光点都那么突出。 对相机进行标定,对光导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,关系到对飞机进行精准定位的精度问题。而这个环节,是我们这个系统最耗费时间的一个环节。在最开始进行相机标定实验的时候,我们甚至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进行一次成功的内外参标定。经过我们对标定过程的改进,我们最终能够在3分钟内完成对相机的标定并且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。这种改进,是通过无数次实验才得以完成的。而在最初的实验中,我们都没有想到在最后会得到这么令人惊喜的效果。我想,这样的进步,包含了我们所有人的坚持和汗水。 在比赛现场上,出现了各种意外,导致我们与大奖失之交臂,或许有些惋惜。但是,从开始准备到比赛结束,这段经历,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收获了。结果如何,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自己。
王熙文